金陵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欢迎您!    帮助中心 | 加入收藏

详细内容
白石笔下吉鸡图
2017/4/7 9:23:01   已访问:0 次   返回

中国人喜欢大吉大利,“鸡”、“吉”同音,所以鸡的题材成为画家和收藏家的钟爱,因此,在艺术市场上鸡作热销顺理成章。自近代以来,擅画鸡者不在少数,就是许多并不以花鸟画见长的画家也都留下过画鸡作品,可见画鸡的普遍。在近代画坛,提到画鸡,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王雪涛、唐云、陈大羽等人风采各异,特色鲜明。我曾收藏过一幅许麟庐先生画的鸡,笔墨不凡,非常精彩。这幅画是许老当年送给陆俨少大师的,画上题着:俨兄正之。因为陆俨少先生生于1906年6月,属鸡。

后人画鸡,多受齐白石影响,特别是几位画得好的,直接成为白石老人入室弟子。那么,白石老人画鸡有哪些特别之处呢?我们就结合几幅画说一说。

画鸡有法

白石老人画鸡是经过长期观察、探索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他能通过造型和笔墨差异,巧妙地画出柴鸡、油鸡与竹鸡的不同特征,而且还能表现出鸡在不同情景下的状态。

这幅画白石老人画了两只硕大柴鸡,它们正在花丛下觅食,彼此相互注视,并肩前行。

画鸡难在画羽毛,我们看看白石老人是怎么表现的?

鸡尾用重墨完成,寥寥几笔,清清楚楚。每一笔都强劲有力,充分表现出鸡的雄健。

在鸡的背部,白石老人用细笔添加了一些小毛,这样一下子就把鸡毛的光泽表现了出来,油光锃亮,同时也表现出鸡毛柔软滑顺的质地。

画左边这只鸡的腹部时,白石老人用重墨直接连到了鸡腿部位,这样就使鸡的分量明显加重,这样处理是与现实中的真鸡有很大区别的。特别是画重墨与上部羽毛连接处时,墨色似断似连故意留出了一道空隙,这样显得羽毛蓬松生动鲜活。这些关于羽毛的画法都是白石老人独创,前辈画家没人这样画过,也正是在这些细微之处,体现出白石老人艺术的绝妙。

除此之外,白石老人还特别强调了鸡冠的雄壮、鸡眼的英锐和鸡爪的犀利。

在画面上,白石老人特地配上了一簇盛开的菊花,与两只大鸡争奇斗艳,构成了一幅绝美的乡间佳景。

白石老人曾有题画鸡诗:“毛羽由来见易知,侧身求饱啄迟迟。画家积习全删除,昂首超群侧刻时。”

笔尖生花

看这画的第一瞬间,就让想起了操场上刚刚下课的小学生,那么欢快,那么无忧。

白石老人是个老顽童,寒冷冬夜不好好睡觉,心血来潮,忙招呼媳妇点灯研墨,然后在雪白的纸上留下了一团团毛绒绒的小精灵。画毕,越看越得意,还把自己的心情写在了上面,自我夸奖了一下。真不知那天老人遇到了什么高兴事,让轻松欢快的情绪溢满画间。

画小鸡堪称老人的绝活之一,与虾、蟹、蛙并称四绝,但是,能让老人偶尔自我表扬一番的还只有小鸡。看白石老人自己怎么说的:“余六十岁以后画鸡雏,能不似笔作成,年将七十始能水墨浓淡自然,笔尖生花亦偶然为之也。”他还说,“余画小鸡20年,10年能得形似,10年能得神似。”“笔尖生花”、“得神似”,这可都是很高的评价。当然,白石老人对自己的艺术心中有数,他的自我评价不是狂妄自大,而是恰如其分。

齐白石自幼在家乡喂牛养鸡,对鸡的形态与习性非常熟悉。既然老人要“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那么,与人们接触最多的鸡自然是不可缺少。并且,越是这些寻常生灵,老人越是钟爱有加,所以画鸡也就格外用心。

正如老人所言,他画小鸡用了几十年。

定居北京以后,白石老人开始进一步研究如何画小鸡,他在院子里养了许多小鸡,仔细观察它们的形态、动作,对照活物进行写生。

最初白石老人采用大笔圆点法画小鸡,就是先用墨点画出小鸡的外形,然后再添嘴、添眼和爪。画了一段时间,老人觉得这样画虽然画出了形,但未得其神。这种画法在下面齐白石64岁时创作的《鱼乐图》中能看得清清楚楚。

画到70岁以后,老人总觉得圆点画鸡不很理想,就尝试着用圆点笔和平涂笔相结合。这样一改,就能把小鸡的头部与胸部腹部区分开了,画鸡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到了80岁左右,白石老人特别注重了用墨的提炼,他能根据笔头上哪一边蘸墨的多少和含水的多少,再结合笔法的不同,巧妙地把小鸡身上的绒毛质感画出来。浓淡墨、干湿笔、圆长法浑然天成,落墨之处笔尖生花。

我们结合这幅《小鸡和蚕》看一下,这幅画基本上使用的是平涂笔法,个别小鸡的头部使用的是圆点笔法。作品非常生动地把小鸡立、跑、争食的神态表现了出来,通篇没有一笔不妥,小鸡的头、爪与身体的形态高度和谐,笔笔精道。在用墨上浓淡相施,绒毛质感毕现,在水墨施法间显示出了中国水墨画的绝美造诣。整幅作品聚散分明,一个个小鸡雏像大珠小珠般跳跃在纸上,如宝盘墨玉。

守住一片自在

看到这幅画,马上想起了先秦时期庄子与惠子濠梁之辩的句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白石老人把这些鱼画得实在是太美了。特别是那几条摆尾转弯的鱼,一下就把鱼儿在水中柔美的身姿和悠忽来去的动态表现了出来,让人感受到鱼儿的逍遥悠然和在这暖洋洋的一池春水中的幸福生活。

画出如此悠闲图画的白石老人此时的处境可并不像水中的鱼儿那样轻松。画这幅画时是1926年,这一年他的伤心事接连不断。这年春天,思乡心切的齐白石急着要回湘潭探望年迈的双亲,但由于战争频繁,交通阻断,行至长沙不得已又返回了北京。时间不长,齐白石便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当得知母亲弥留之时还再三说“纯芝回来了没有?我不能再等他了!我没有看见纯芝,死了还悬悬于心啊”!齐白石的眼睛都快哭瞎了。不能为老母送终,这对于从小就孝顺的齐白石来说打击很大。转眼到了8月份,齐白石又接到老父亲故去的来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父母接连辞世,齐白石觉得活着的兴趣都没有了。老人一生勤奋,笔耕不辍,自从成为职业画家之后,他几乎没有一天不作画的,父母的离世让他两度停止作画。

这幅《鱼乐图》是画在父母去世前还是去世后,我们无法考证,但初来北京的这些年,齐白石的生活确是相当艰辛。

压抑艰难的现实生活,终究也掩不住齐白石笔下世界的从容大雅和一片祥和闲适,那是因为白石老人把自己心中的美好和畅想都交付给了手中的画笔,在他的心中有着自己的美好小宇宙。风轻云淡,春水盈盈,这片平远野水就是他理想中的伊甸园;色墨之间,妙笔落处,那些无拘无束的水中游鱼才是他向往的自在生活。

心若在,梦就在,现实生活的不如意怎能阻挡内心的一片大自在。

现实生活中的白石老人乐观积极,有很强的自我调整能力,否则他也不可能活到97岁。遇到困难就消极,发生事情就悲观,每天都处于焦虑、烦躁中的人是不会有健康身体的。这个道理众人皆知,只是许多人遇到具体事情,就控制不住了,把生命中的孰重孰轻抛到了九霄云外,这一点我们应好好向白石老人学习。

除了鱼儿之外,画面上还有一群雏鸡,这也是白石老人擅画的。齐白石常常把雏鸡画得活泼生动充满童趣。但是,在这幅画面里,这群小鸡可就没那么可爱了,在这里他们成了“反面人物”。守在池畔,或叽叽喳喳议论评说,或直勾勾盯着水中做非分之想,此刻它们是外面嘈杂世界的象征。

这群小鸡奈何不了水中的鱼儿。草野之狸,云天之鹤也同样奈何不了水中的鱼儿。

能将忙事成闲事,不薄今人爱古人。做自己喜欢的事,交自己喜欢的人,不受外界纷繁所扰,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这何尝不是现代社会中的最高境界呢?

进亦由我,退亦由我,守住自己心中的那一片自在。

诗意的绿色

这幅画是2011年春天我在一场艺术品拍卖会上帮朋友举下来的。这是一家新成立的拍卖公司,股东由京城几位资深收藏家组成。这也是他们的第一场拍卖,业内许多同行都拿出了藏品支持,所以拍品质量相当不错。在拍品中有几幅齐白石的好画,印象中有齐白石大幅的鹰、山水、还有虾等等。在看预展时,我就在几百幅书画作品中一眼相中了这幅画,并告诉朋友不管价钱一定要拿下。最后这幅画刷去了朋友620万元,朋友兴高采烈。

那么,这幅画好在哪儿呢?

大家知道,白石老人的创作大多源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记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亲目所见”,“亲手所为”,这其中“童年生活”又是其创作取材的很重要来源。特别是到了晚年,乡思乡情基本成为白石老人创作的深层心理背景,提笔落墨间,老人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他对家乡生活的眷恋与情感。这也就让我们不难理解了,为什么生活在北平大都市几十年的老人依然不停地画着农村的那些事物,并且愈老愈烈。

在齐白石农村风物作品中,画蔬果的作品比较多,画庄稼的较少,在庄稼一类中他通常画的只有玉米和稻谷。玉米虽说是寻常农作物,但自古就有金玉满堂的寓意,白石老人正是借此来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此幅作品,玉米从根画起直到花穗,硕大的玉米棒长在其中。玉米已经成熟,果实饱满,包裹的皮也已经绽开。我特别喜欢顶部画的花穗,一粒粒细小的雄花似连非连,随微风轻盈抖动,非常传神。这样的细微之处是最能体现白石老人笔墨功力的地方,似乎也只有非常熟悉庄稼的读者才能体味得到。

在玉米的空隙处,白石老人画了三只觅食的小雏鸡,笔墨浓淡适宜,相当纯熟。有了这三只小鸡,整个画面马上就动了起来,充满生命的活跃。玉米预示着大丰收,小雏鸡则寓意了对未来的无限希望,整幅作品宛如一曲乡村大自然的悠扬小调。有评论家这样说道:“在近代画史上,能这样真实而有诗意地刻画农家风物,又画得如此轻松自如,唯白石而已。”评价极是。

按照常理,玉米丰收的季节应该是满

目金黄,但是在这幅画上,白石老人却偏偏使用了绿色,并且画的是郁郁葱葱、嫩绿嫩绿。这样的色调在白石老人的作品中非常少见。设色好者无定法,合色妙者无定方,自古以来随类赋彩就是中国画色彩应用的灵魂,这充满诗意的青翠绿色也许就是白石老人心目中家乡丰收的颜色吧!当然,也正是这诗意的绿色才是这幅画深深打动我的原因。


(来源:金融时报